1994年,一部讲述纳粹大屠杀绝境中不灭的人性光辉的影片摘得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和第51届金球奖。这部名叫《辛德勒名单》的电影讲述身在波兰的德国人辛德勒,在二战时雇用1100多名犹太人在他的工厂工作,帮助他们逃过被屠杀的劫数。此后近30年间,《辛德勒名单》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必看的经典之作。
深入幕后,也许你会有些吃惊地发现,《辛德勒名单》的缔造者是一个澳大利亚人。事实上,这部影片改编自澳大利亚著名作家托马斯·肯尼利创作的小说《辛德勒方舟》(Schindlers Ark)。
澳大利亚国宝级作家, 澳大利亚最高文学奖项迈尔斯·富兰克林文学奖得主,四次获布克奖提名,1982年凭借代表作《辛德勒方舟》获奖。作为一位富有人道主义情怀的作家,肯尼利的创作灵感多基于史实,擅长在时代背景下刻画人物的情感与心理,呼唤正义与人性。
而在近期,又有三本肯尼利不同时期代表作的简体中译本,即将与读者见面。三本书均已下印,小编此时仿佛听到唰唰唰的声音从印厂传来。
与《辛德勒名单》的叙事时间相同,《耻辱与俘虏》也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故事,基于震惊世界战争史的澳大利亚考拉镇战俘营越狱事件写作,同时又将目光深入宏大主干远端的细微之处,展现疯狂背后填不满的思想沟壑,战争触角拨弄下的众生欲念,人世间的战线在人心中最长。这是肯尼利极为钟爱的一部作品,亦受到评论界的广泛好评。
作为肯尼利的晚期作品,《耻辱与俘虏》有血有肉、情感充沛,毫不逊色于他五十多年创作生涯中的任何一部作品……肯尼利运用优雅的古典主义技法,将宏大叙事——太平洋战争——微缩,却不损其精妙。这部作品发人深省,令人感到震惊,透视人性,并令人得到陶冶。
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澳大利亚的一个偏僻小镇附近有一座战俘营,里面关押着日本、意大利等国的战俘。日本战俘与西方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心理隔膜,这让本就烦心事缠身、内斗不断的战俘营长官头痛不已。战俘营附近的小镇上,初为的爱丽丝邂逅意大利战俘詹卡洛,由此产生一段意料之外的纠葛。与此同时,自杀与越狱的念头在日本战俘间酝酿,小镇居民生活在惶恐不安中。
故事上溯至第一次世界大战,围绕一对背井离乡、投身战地医疗的护士姐妹展开,通过她们的眼睛记录战争的荒谬与残忍——它不仅毁坏人的肉体和精神,更腐蚀人的灵魂,试图将所有人变为祭品或刽子手。但是,本书并不止于对暴力、强权的谴责,它也通过角色的行为展示了灾难与厄运中的希望,即复杂人性中的美与善,展现必须正视的历史伤痕,与坚不可摧的人性颂歌。
怀着为母亲执行安乐死的愧疚,杜伦斯护士姐妹投身第一次世界大战,与枪炮、病菌和毒气争夺生命。虽然愚蠢的军事计划叫护士们险些丧命,对女性的羞辱和侵犯又令她们备受打击,但她们并未退却,因为“凡救一命,即救全世界”。可惜,在炮火的掩护下,致命的西班牙流感悄然来袭,医护人员接连倒下,姐妹俩相继感染。在病痛与幻觉中,饱受宫颈癌折磨的母亲降临在病床前,用悲悯的目光看护着她的女儿们……
本书是肯尼利创作生涯的早期代表作,作品源自真实犯罪事件,展现了恶魔的复仇之刃,也唱出了20 世纪初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哀歌,揭露了他们在文明光环笼罩下的苦难。作品入选布克奖短名单,改编同名电影获金棕榈奖提名。
吉米·布莱克史密斯是一个混血儿,父亲是白人,母亲是澳大利亚原住民。教区牧师尼维尔向少年吉米传授白人世界的文明与价值观。长大后的吉米满怀憧憬,却因混血儿的身份处处碰壁,屡遭苛待。他与白人女孩结婚,却在婚姻中备尝屈辱。农场主纽比一家对他的打击,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。